关于我

约稿请私信

 
 

昨天看了徐克执导的《梁祝》(94年版)。真心喜欢那个时代的电影,考的不是特技,卖的不是视觉享受,更多的是一针一线般的剧情。这部《梁祝》的剧情跌宕起伏,渲染极到位,情绪完全被它牵着走,好看极了。但有那么一点瑕疵,觉得男女主角的扮演着不适合,不是因为演技,只是,那不是我心目中的梁祝。

影片看到一半的时候,忽然萌生一念头。这故事的原型恐怕是发生在男同窗之间的,只是当时的人们不能接受,只得将祝英台硬说成女性。真实的就只有前部分,估计离开书院以后两人并没有结果,于是民间便意淫出殉情的悲剧。把爱而不得的责任推向不通情达理的父母,魏晋时期动荡不安、人人自危的时代(这是94版《梁祝》悲剧的主题)。

在网上认真地查了些资料有不同的说法。最深刻的是晚唐张读作《宣室志》,所记全文如下,“ 英台,上虞祝氏女,伪为男装游学,与会稽梁山伯者,同肄业。山伯字处仁。祝先归。二年,山伯访之,方知其为女子,怅然如有所失。告其父母求聘,而祝已字马氏子矣。山伯后为鄞令,病死,葬贸阝城西。祝适马氏,舟过墓所,风涛不能进。问知有山伯墓,祝登号恸,地忽自裂陷。祝氏遂并埋焉。晋丞相谢安,奏表其墓曰:"义妇冢"。

当读到“怅然如有所失”时,我整个人都蒙了。这样说来,不是男同窗之间的故事,而是男女之间的悲剧。真正的悲剧不是来源于他人、时代,而是来自于性别本身,无法逆转的命运。本该合理却又不合理的情爱,不知是怨恨还是深爱的抉择口。那时的祝英台,面对怅然而有所失乃至病死的梁山伯,依旧选择相随,是对悲剧的反抗还是屈服?

只能感叹古人写的故事真是——荡气回肠。

评论(6)
热度(8)

© 一陌信 | Powered by LOFTER